1654年5月8日,当时的马德堡市长奥托·冯·格里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(今德国雷根斯堡)进行的一项科学实验,目的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。而此实验也因格里克的职衔而被称为“马德堡半球”实验。当年的进行实验的两个半球仍保存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中。
德国有一个热爱科学的市长,名叫格里克,他是个博学多才的军人,从小就喜欢听伽利略的故事,酷爱科学,就读于莱布尼兹和莱顿大学。1621年又到耶拿大学攻读法律;1623年,再到莱顿大学钻研数学和力学。
他读了三所大学,知识面很广,可谓上知天文,下识地理,数理、法律、哲学、工程等样样精通。人家是真正的能文能武,1631年入伍,在一群大老粗里,展现了非凡的能力,在军队中担任军械工程师,经常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难题,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,后投身政界,在那个科技探索的黄金时代,一位懂科学的才俊必然受到追捧,1646年当选为马德堡市市长。
1654年,他听到托里拆利的事儿,又听说还有许多人不相信大气压;还听到有少数人在嘲笑托里拆利;再听说双方争论得很激烈,互不相让,针锋相对.因此,格里克虽在远离意大利的德国,但很抱不平,义愤填膺。
他匆匆忙忙找来玻璃管子和水银,重新做托里拆利这个实验,断定这个实验是准确无误的;再将一个密封完好的木桶中的空气抽走,木桶就“砰!”的一声被大气“压”碎了!
有一天,他和助手做成两个半球,直径14英寸,即30多厘米,并请来一大队人马,在市郊做起“大型实验”。
这年5月8日的这一天,美丽的马德堡市风和日丽,晴空万里,十分爽朗,一大批人围在实验场上,熙熙嚷嚷十分热闹.有的说这样,有的说那样;有的支持格里克,希望实验成功;有的断言实验会失败;人们在议论着,在争论着;在预言着;还有的人一边在大街小巷里往实验场跑,一边高声大叫:
“市长演马戏了!市长演马戏了—”
格里克和助手当众把这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;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;然后把水全部抽出,使球内形成真空;最后,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.这时,周围的大气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。
格里克一挥手,四个马夫牵来八匹高头大马,在球的两边各拴四匹。格里克一声令下,四个马夫扬鞭催马、背道而拉!好像在“拔河”似的。
“加油!加油!”实验场上黑压压的人群一边整齐地喊着,一边打着拍子。
4个马夫,8匹大马,都搞得浑身是汗。但是,铜球仍是原封不动。格里克只好摇摇手暂停一下。
然后,左右两队,人马倍增.马夫们喝了些开水,擦擦头额上的汗水,又在准备着第二次表现。
格里克再一挥手,实验场上更是热闹非常。16匹大马,死劲抗拉,八个马夫在大声吆喊,挥鞭催马……
实验的上的人群,更是伸长脖子,一个劲儿地看着,不时地发出“哗!哗!”的响声。
突然,“啪!”的一声巨响,铜球分开成原来的两半,格里克举起这两个重重的半球自豪地向大家高声宣告:
“先生们!女士们!市民们!你们该相信了吧!大气压是有的,大气压力是大得这样厉害!这么惊人!……”
实验结束后,仍有些人不理解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,七嘴八舌地问他,他又耐心地作着详尽的解释:“平时,我们将两个半球紧密合拢,无须用力,就会分开。这是因为球内球外都有大气压力的作用;相互抵消平衡了。好像没有大气作用似的。今天,我把它抽成真空后,球内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力了,只有球外大气紧紧地压住这两个半球……”。
通过这次“大型实验”,人们都终于相信有真空;有大气;大气有压力;大气压很惊人,但是,为了这次实验,格里克市长竟花费了4千英镑
今天我们知道压强是描述,力作用在平面一种物理量。公式如下
$$ P= \frac{F}{S} $$
质量=密度x体积
体积(V)=底面积(S)x高度(H)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降维的方法。
$$ P= \frac{F}{S} = \frac{mg}{S} = \frac{ \rho v g}{S}= \frac{ \rho Sh g}{S} $$
约掉s得到
$$ P= \rho gh$$
于是我们得到了水的压强公式,同时这个公式推导的过程告诉我们,只要是均匀的物体,它的压强都试用这个公式,而并非只适合液体。
对于气体来说,它也有密度,自然也会有压强,而且是深度有关,所以高山的压强肯定小于地面。
但是气体相对于液体更容易压缩,所以越是接近地面密度越高,压强就不再符合线性关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