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义是普遍使用的逻辑方法,有三方面作用:一是综合作用,即通过定义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巩固下来,作为以后认识的基础;二是分析作用,即通过定义揭示一个语词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,从而明确它们的使用范围,进而弄清楚某个语词或概念的使用是否恰当,有无逻辑错误;三是交流作用,即在理性的交谈和对话中,对所使用的概念获得共同的理解避免无谓争论,以提高人们交流的成功率。
物理学的定义更是精简,不但要知道定义的内容,更要知道为何要这么定义,这是学好物理的基础。
质点: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物质点。
参考系: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,选来用作参考的物体叫参考系。
位移: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。
时刻:是指某一时间轴上用一个点来表达,无长短意义,对应的是位置、瞬时速度、动量、能量等状态量。
时间:是两时刻间的间隔,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,对应的是位移、路程、平均速度、冲量、功等过程量。
速度: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。
速率:路程和时间的比值。
矢量:有大小有方向的物理量。
加速度:定义式: $a=\frac{ \Delta v}{ \Delta t}$ 决定式:$a=\frac{f}{m}$
本章公式非常多,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转换要求非常高 ,开始学习时必须要对公式一一推导。
关键的公式 $S=vt$和$a=\frac{ \Delta v}{ \Delta t}$是这章所有公式起点,
$S=vt \rightarrow S=\frac{1}{2}at\times t $其中 $ \frac{1}{2}at$ 就是平均速度,平均化是高中物理常见方法。
$v=v_0+at $ 初速度基础上累积可得任意时间的速度。
$S=vt+ \frac{1}{2} at^2$
以$x=vt$为起始,只需要知道平均速度和时间就行了。一切推导忘记任何步凑,从起始点找即可。
$v=\dfrac{v+v_0}{2} $
$v=v_0+at $,$t=\dfrac{v-v_0}{a} $ 根据匀加速的特点轻松得到。
$x=\dfrac{v^2-v_0^2}{2a} $整理下$v^2-v^2=2ax$
假设中间位置速度,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轻易得到 $v_{s/2} = \sqrt{\dfrac{v_0^2 + v_t^2}{2}}$
先定义$\Delta x $,有了标准才好统一讨论, $x_2 – x_1=\Delta x $ ,就是相邻时间间隔的位移差。
发现a=2的特殊情况下$\Delta x =2m $,$x_5-x_1=8m$ 是$\Delta x =2m $的四倍,可以总结出$x_m-x_n=(m-n)2,$,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
$\Delta x =aT^2 $,可以顺利的得出 $x_m-x_n=(m-n)aT^2$
对于$\Delta x =aT^2 $的推导,学生需要自行尝试,方法就是 $\Delta x=x_n+1 – x_n$,用特数学方法表示任意相邻时间位移差值即可。
平均速度:$\bar{v} = \dfrac{s}{t} = \dfrac{1}{2}(v_0+v_t)$
有用推论:$v_t^2 – v_0^2 = 2as$
中间时刻速度:$v_{t/2} = \bar{v} = \dfrac{1}{2}(v_0+v_t)$
末速度:$v_t=v_0 + at$
中间位置速度:$v_{s/2} = \sqrt{\dfrac{v_0^2 + v_t^2}{2}}$
位移:$s = v_0t + \dfrac{1}{2}at^2 = \bar{v}t = \dfrac{v_t}{2}t$
加速度:$a = \dfrac{v_t – v_0}{t}$
实验用推论:$\Delta S = aT^2$
$x_m-x_n=(m-n)aT^2$
$1m/s = 3.6km/h$
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是一个恒量,设时间间隔为$T$,加速度为$a$,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分别为:$S_1,S_2,\cdots S_N$,则有:$\Delta S = S_2 – S_1 = S_3 – S_2 = \cdots = S_N – S_{N-1} = aT^2$\
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,总有:$v_{t/2} < v_{s/2}$
设$T$为时间单位,则有:
$1T$末、$2T$末、$3T$末、$\cdots$、$nT$末的瞬时速度之比:$v_1:v_2:v_3:\cdots :v_n = 1:2:3:\cdots :n$
$1T$末、$2T$末、$3T$末、$\cdots$、$nT$末的位移之比:$s_1:s_2:s_3:\cdots :s_n = 1^2:2^2:3^2:\cdots :n^2$
第一个$T$内、第二个$T$内、$\cdots$、第$n$个$T$内的位移之比:$s_1:s_2\cdots :s_n = 1:3:\cdots :(2n-1)$
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:$t_1:t_2:t_3:\cdots :t_n = 1:(\sqrt{2}-\sqrt{1}):(\sqrt{3}-\sqrt{2}):\cdots :(\sqrt{n}-\sqrt{n-1})$\
初速度:$v_0=0$;末速度:$v_t=gt$
下落高度:$h=\dfrac{1}{2}gt^2$
有用推论:$v_t^2=2gh$
位移:$s=v_0t-\dfrac{1}{2}gt^2$
末速度:$v_t=v_0-gt$
有用推论:$v_t^2-v_0^2=-2gs$
上升最大高度:$h=\dfrac{v_0^2}{2g}$
往返时间:$t=\dfrac{2v_0}{g}$
全过程处理:是匀速直线运动,以向上为正方向,加速度取负值;
分段处理: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,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,具有对称性;
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,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。